当前日期时间
当前时间:
正常影像解剖
作者:1    发布于:2022-02-17 19:18:22    文字:【】【】【
摘要:正常影像解剖

正常影像解剖

(一)X射线解剖

   脊柱由7个颈椎、12个胸椎、5个腰椎、1个骶骨(由5个骶椎融合而成)和1个尾骨(由4个尾椎融合而成)构成。除第12颈椎和骶尾椎外,每个脊椎均由前部的椎体和后部的椎弓组成,二者之间形成椎孔,诸椎体之椎孔连在一起形成椎管以容纳脊髓。椎弓包括左右椎板,椎弓有七个突起,即上下关节突各一对,横突一对和一个棘突。上下椎弓的切迹之间形成椎间孔,有脊神经通过。椎体之间有椎间盘,形成椎间隙。相邻脊椎之上下关节突形成椎间小关节。

正位像上椎体呈方形,从上而下依次增大,由周围薄层致密骨皮质包绕内部纵横交错的骨松质构成。椎体两侧有横突影,其内侧可见椭圆形环状致密影,为椎弓根的横断面投影,称椎弓环。椎弓根的上下方为上下关节突的影像。椎弓板由椎弓根向后内方延续,并在中线联合成棘突,呈尖向上的类三角形线状密影。椎体上下缘的致密线状影为骨性终板,彼此平行,其间的透亮间隙为椎间隙,是椎间盘的投影。

侧位像上可显示脊柱的生理曲度,颈椎突向前,胸椎突向后,腰椎突向前,骶椎突向后。胸椎间隙较窄,自下胸椎起,椎间隙有向下逐渐增宽的趋势,以L45间隙最宽,而L5S1间隙又变窄。在侧位片上椎间隙前后部并不等宽,随脊柱生理弯曲有一定的变化。老年人的椎间隙较年轻人略窄。

1.颈椎

椎体较小,均有横突孔。除第7颈椎棘突较长外,其余棘突均较短,稍朝下走行,末端分叉。上下相邻椎体的后外侧缘构成钩椎关节,即Luschka关节(见图4-15)。斜位片上椎间孔呈卵圆形,上下径大,第34椎间孔稍小,C4以下椎间孔则略增大(见图4-16)。第1颈椎又称寰椎,无椎体,由前弓代替。侧位像上寰椎前弓前面为前结节,后面有一凹陷,与第2颈椎齿状突形成关节(见图4-17)。

前弓后缘与齿状突前缘的距离,成人最大为23mm,平均为1.32mm;儿童最大为3mm,平均2mm。于发育期,寰椎由3个原发化骨中心形成,即前弓一个和后弓之左右两侧各一个。前弓的化骨中心于生后一年内出现,约20%在出生时即出现。前弓与后弓之间于7岁时呈骨性融合,两侧后弓的背侧于3岁融合。成人寰椎后弓上缘有椎上切迹为椎动脉沟所形成。椎动脉沿此沟经枕大孔进入颅内。斜行的寰枕韧带桥接此沟,韧带发生钙化时形成一环行影像,称弓状孔,可在侧位像上显示。

2颈椎即枢椎,由椎体、椎弓和棘突组成。枢椎有四个或五个化骨中心。即于齿状突,椎体和左右椎弓各有一个化骨中心(齿状突有时可出现两个化骨中心)。这些化骨中心于36岁时彼此融合。融合前齿状突和椎体间软骨形成的裂隙状影像,可被误为骨折。齿状突顶端的二次化骨中心于36岁出现,12岁融合,如不融合即称为第三髁。前后位张口像上齿状突两侧缘与寰椎间的关节间隙,两侧一般是对称的(见图4-18),但亦可一侧较宽,这是由于头的旋转和颈椎侧弯等原因引起。齿状突与寰椎两侧块间隙也可以不对称。X射线检查寰枢椎半脱位应照伸、屈位像,仅在前后位像上根据齿状突两侧间隙的变化不能诊断有无脱位。

2.胸椎

胸椎体自上而下逐渐增大,正对肋骨的关节窝在椎体外侧面,并恰在椎弓根前方。胸椎左右两侧上下缘各有两个肋凹,其与肋骨头构成肋椎关节。横突末端肥大,有横突肋凹,其与肋结节构成横突关节,但T11T12没有横突肋凹。胸椎的棘突细长,斜向下走形并呈叠瓦状相互掩盖(见图4-19)。

3.腰椎

腰椎没有横突孔和肋关节面。关节突关节基本呈矢状面走行,棘突呈一宽阔的骨板向后走行,L3横突最长。侧位像上L1椎体因长期承受较大应力而可以呈轻度楔形改变。椎间孔较大,呈椭圆形,椎间隙由上向下逐渐增宽,至L5S1又变窄,且椎间隙通常为前宽后窄(见图420)。

腰椎椎板外上部即上、下关节突之间为峡部,是椎弓崩解的好发部位。斜位片适合观察椎弓崩解,在斜位片上椎弓部分宛如一只小狗狗眼是近片侧的椎弓根,该影后上方的狗耳是近片侧的上关节突,向前伸出的狗嘴是近片侧的横突,狗颈即为近片侧的椎弓峡部,两侧重叠的椎板构成狗身前腿为近片侧下关节突,其后方上翘的尾巴为远片侧横突。斜位片的意义主要是观察狗颈部是否连续(见图421)。

4.骶尾椎

9节,儿童期彼此分离,上5节融合成骶椎,下4节为尾椎。尾椎亦可为3节或5节。尾椎近节最大,常与骶骨分离,其次各节逐渐变小,常融合。尾椎末端圆,有时可分叉,常向一端偏斜或前屈。

5.椎旁及椎前软组织

颈椎前方软组织包括鼻咽部、口咽部、咽喉部和食管上端。咽后壁软组织于儿童期由淋巴腺样体所组成,故较厚。成人颈椎前软组织厚度在C4以上厚度一般不超过相邻椎体前后径的1/4C4以下不超过相邻椎体前后径的1/2(见图4-22)。

胸椎前后位片在其左侧可见一沿椎旁与胸椎平行走行的密度增高线,称椎旁线,为胸膜反折的投影,右侧有时也可以见到椎旁线。椎旁线可因脊椎病变而出现分段性突出等改变,对诊断有帮助。腰椎两侧的腰大肌呈自上向外下斜行走行的三角形软组织影,椎旁脓肿可使腰大肌影像突出(见图4-23)。

(二)CT解剖

1.脊椎

     用骨窗可以详细观察脊椎骨的结构。

1)颈椎:寰椎由两个侧块和前后弓组成。侧块有上下关节凹分别与枕骨髁和枢椎上关节突形成关节。横突短小,有横突孔,左右各一,椎动脉走行其中。前后弓中线部有前后结节(见图4-24)。

枢椎齿状突前缘与寰椎前弓后缘,齿状突后缘与寰椎横韧带形成寰枢关节,下方为枢椎椎体(见图4-25),枢椎横突小,内有横突孔。

C3C7形态相似,椎体为椭圆形,横径大于前后径,高约15mm。第C3C7颈椎有钩突,由椎体后面向上突入相邻上一个椎体后外侧缘的浅凹中,钩突构成椎间孔的一部分(见图4-26)。椎弓根短,与椎板形成三角形椎管(见图4-27)。椎体前后径小于横径,椎管呈三角形,横突及椎弓短小。横突短,横突孔除第7颈椎因其发育不良或缺如外,均可见到。C7棘突较长,其他均短小。

2)胸椎:

          胸椎椎体横径短,前后径长,后缘前凹,平均高度为25mm。椎弓根长且更近于矢状,椎板、横突、棘突均较长。第110胸椎,肋骨与胸椎横突和椎体均形成关节。胸椎椎管在上下段近三角形或菱形,中段近圆形(见图4-28)。

3)腰椎:

    腰椎椎体为椭圆形,横径大于前后径。椎弓根、椎板、棘突粗短且平。椎管大致为三角形(见图4-29~图4-31)。

4)骶骨:

S1水平,骶管为三角形,位于中线后部,与骶前、后孔相连。骶前孔位于骶管前外,两侧对称,较大,其内可见圆形软组织密度神经根鞘影;骶后孔位于骶管后外,较小。自S2水平向下骶管变小变扁,其内可见多支骶神经根鞘影。S2前、后孔位置与S1相仿。S3S 4水平骶孔不易显示。S4水平可见骶裂并仅见骶管前外侧壁。骶髂关节间隙正常宽度为23mm(见图4-32)。

2.椎间盘

椎间盘由髓核和纤维环组成,髓核位于椎间盘中心稍后。髓核和纤维环上下面由薄的透明软骨及终板覆盖,周围由环状骨突围绕,纤维环内层与软骨融合,外层插入环状骨突。椎间盘高度不一,颈椎为35mm,而腰椎可达15mm

椎间盘CT表现为与相邻椎体形状、大小一致,密度均一的软组织影,CT值为80120H,不能区分髓核与纤维环,椎间盘在颈段近圆形,在胸段后缘深凹,而腰段则后缘为浅凹,L5S1椎间盘后缘平直和(或)稍后凸(见图

   4-33~图4-35)。

3.小关节 C3L5上下相邻椎弓之间的小关节突形成小关节。上关节突在下关节突的前内或前外。关节面在颈段近于水平,胸段近于冠状,而腰段近于矢状。两侧小关节一般对称,由颈向胸腰椎逐渐增大。正常小关节突光滑,皮质厚度一致,两侧关节面大致相同,关节间隙宽度为24mm(见图4-36)。

4.椎间孔图4-36  正常椎间小关节CT平扫

    两侧小关节对称,小关节面光滑,皮质厚度一致,关节间隙均匀(白箭头指示下一椎体的上关节突)

椎间孔左右各一,位于上椎弓根下缘和下椎弓根上缘之间,在小关节前方,内与侧隐窝

   相续。其中含有脂肪、前后脊神经根根鞘及小动、静脉。椎间孔可分为三个部分:上部最大,含神经根,前为椎体,上为上椎弓根下,后为椎板和关节突。中部,为椎间盘水平。下部,最小,在下椎弓根上,前为椎体,在颈椎为钩突,后为关节突(见图4-37)。

5.椎管测量

    骨性椎管测量方法有线性测量和面积测量(见图4-38)。临床上,测量有助于判断椎管狭窄,为了诊断实用只列出其正常值下限:

颈椎前后径为11mm;腰椎前后径为12mm;腰椎管面积为1.5cm2; 腰椎管侧隐窝宽度为3mm以上。约-汤(Jones-Th omson)商:正常为1/21/4.5

1.椎体与椎弓

   大部分为骨松质构成,其内为骨髓组织。信号主要取决于骨髓中的水分,脂肪质子及部分缓慢血流,尤其与脂肪含量相关。椎体表面的骨皮质和椎弓的致密骨在各种成像序列上均为低信号,黄骨髓在T1WI上呈高信号,稍低于皮下脂肪信号;在SE T2WI上为中等信号,而快速SE T2WTI上为高信号;黄骨髓在脂肪抑制技术上为低信号强度(见图

  4-39)。

在梯度回波成像上,脂肪信号强度随骨小梁数量多少而变化; 在增强MRI检查中,黄骨髓信号强度无变化。红骨髓在T1WI的信号强度低于黄骨髓,但一般高于椎间盘的信号强度。在SE及快速SET1WI上,红骨髓信号强度低于黄骨髓,但差别不如T1WI明显。在脂肪抑制自旋回波(SE)快速SE T2WISTIR像上,红骨髓为中等至高信号强度,相对高于黄骨髓的信号强度。在梯度回波成像上,红骨髓信号强度依据回波序列特征而异。在T1WI上,成人很少发现注射Gd-DTPA对比剂后红骨髓强化的现象,但在部分儿童和婴儿,椎体骨髓可有广泛且明显的信号增高。红骨髓的分布和成分与年龄和性别有关。

红黄骨髓的转变是一个动态生理变化过程。出生以后椎骨的红骨髓逐渐被黄骨髓代替,2个月以上婴儿的骨髓(以红骨髓占主导)集中分布于椎体上、下部分,在T1WI上多低于或等于肌肉或椎间盘信号,随着年龄的增长,其信号强度也进行性增高,这反映生理上骨髓脂肪组织进行性增多的现象。

椎小关节为滑膜关节,关节软骨在SE T1T2加权像上通常为低信号,难于同其下方的骨皮质鉴别,但在梯度回波上为高信号,其厚度为24mm。腰椎的小关节面在轴位像显示最好。

2.椎间盘

椎间盘在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,分不清髓核和纤维环;在T2加权像上椎间盘中心部分因含水量高呈高信号,周边Sharpey纤维环为低信号(见图4-40)。随着年龄增长,椎间盘信号在T2加权像上也会有所降低。

椎体的终板和其上覆盖的软骨与椎间盘相连,在SE T1T2加权像和梯度回波像上通常为低信号。在T2加权像上髓核高信号中心可见水平状低信号线影,多见于30岁后,为纤维组织,属正常表现。

3.脊髓

脊髓位于蛛网膜下腔中央,在T1T2加权像上,蛛网膜下腔内的脑脊液和脊髓具有不同的信号强度,因此可将两者可清楚地加以区分。在T1WI上,脑脊液呈低信号,较脊髓信号为低;T2WI脑脊液呈高信号,脊髓呈相对低信号。

MRI矢状面上,脊髓不受脊椎生理弯曲的影响,可显示脊髓全长。C3T2之间的脊髓前后径较大,为生理性膨大。由于胸椎生理性后突的影响,胸髓的位置偏向椎管前方。脊髓终止于圆锥,脊髓圆锥在第12腰椎水平偏后方,马尾神经与脊髓圆锥相比呈低信号(见图4-41)。

5%正常人群终丝纤维可见脂肪成分,可以局限于某部分,也可沿终丝至盲囊。T2WI上,脊髓呈中等低信号,正常脊髓中央管仅宽0.05mm,除病理性增宽外,一般不能看到。

4.椎间孔

   在矢状面上神经根位于神经孔的上部,在SE T1加权像上神经根呈圆形结构,周围为高信号的脂肪(见图4-42)。

SE T2加权像上硬脊膜外脂肪的信号减低,与低信号的硬脊膜以及神经根袖内高信号脑脊液形成对比。Gd-DTPA 增强检查,背侧的脊神经节可发生强化。

5.韧带

包括前纵韧带、后纵韧带、黄韧带、棘间韧带和寰枢韧带复合体。脊柱韧带由胶原纤维构成,在T1T2加权像和梯度回波像上均呈低信号,与骨皮质及其他纤维结构,如纤维环和硬脊膜等不能区分,但黄韧带中由于弹力纤维成分较高,在SE T1T2加权像上通常为中等信号,高于骨皮质,在梯度回波像上为高信号。

选自(陆云生《脊柱医学影像检查读片与诊断》讲义)

 

浏览 (1854) | 评论 (0) | 评分(0) | 支持(0) | 反对(0) | 发布人:1
将本文加入收藏夹
文章评论
最新点评
更多点评 发表点评
发表评论
您的评价
差(1) 一般(2) 好(3) 很好(4) 非常好(5)
评论标题
评论内容
验 证 码
看不清?更换一张
匿名发表 
会员登录
登录账号:
登录密码:
验证代码:
您好,您已登录
您有条新到站内短信
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
 
 
脚注信息

版权所有   脊柱诊疗技术网   京ICP备15022829号-3